“十五”期间,全市国民经济逐步进入快速增长轨道,2003年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、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历史性突破,标志着我市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了一个新台阶。2004年,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6.06亿元,比上年增长15.6%,是“十五”期间首次超过全省平均增幅。初步核算,2005年南通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72亿元,增长15.4%,增速在全省位居第一;200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039元。
“十五”期间,我市大力实施以工兴市方略,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,工业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,精细化工、船舶修造、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加快,工业在GDP中的比重明显上升;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并进,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“300工程”,大力构建创新服务体系,引导企业提高吸收消化和自主创新能力,全面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、高新产业规模化步伐,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,产业结构不断升级。农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,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,农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。传统服务业稳步增长,房地产、信息、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。2004年全市三次产业为12.1:54.2:33.7;2005年为10.55:6.9:32.6,其中工业占GDP的比重突破50%,二产占比超出“十五”计划预期目标7.9个百分点。与“九五”末相比,三次产业构成中,一产占比下降了7.1个百分点,二产占比上升了8.8个百分点,三产占比下降了1.7个百分点。
“十五”时期,随着国民经济持续、稳定发展和财政改革不断深入,我市地方财政收支均保持较快增长,财政实力显著增强。
2005年,全市完成原口径财政总收入171.19亿元,按可比口径计算,比2000年增长1.64倍,年均递增21.4%,高于1994—2000年六年平均水平6.1个百分点。其中,市区完成81.03亿元,同比增长24.2%,县区完成90.15亿元,同比增长28.3%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1.99亿元,增长26.7%,超过全省平均增幅和十三个地级市平均收入增幅,居全省第7位,其中,市区完成33.76亿元,同比增长26%,县区完成38.23亿元,同比增长27.2%。全市完成各项基金收入31.81亿元,同比增长27.7%。
在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,财政支出也持续增长,保证了重点支出的资金需要。2005年,全市实现财政总支出119.75亿元,同比增长19.3%,其中:一般预算支出88.01亿元,同比增长16.6%;政府基金支出31.74亿元,同比增长27.6%。六县(市)情况是:2005年实现财政总支出69.83亿元,同比增长19.9%。其中:一般预算支出55.55亿元,同比增长18.4%;政府基金支出14.28亿元,同比增长26.3%。
“十五”时期是我市财政大力推进各项改革,并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时期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领导下,我市财政进行了一系列财政体制改革、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,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
政府的理财观念和理财行为得到重大转变。“十五”时期,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,我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研究财政问题,制定财政政策,加强财政管理。积极探索新的理财思路,理财观念向发展区域经济,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,增强整体经济实力转变;理财方式逐步向细化预算管理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转变;理财渠道开始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、吸引社会资金共同发展经济和各项事业转变。
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市与区的财政体制、城建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,明晰规范财权,合理界定事权,构建市区经济利益共同体。
以部门预算为龙头,部门预算编制、国库集中支付、政府采购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财政支出改革顺利进行。按照“总体规划,分步实施,以点带面,三年到位”的总体思路,我市于2001年开展部门预算试点,2003年市级部门全面推开,将预算单位的所有收入、支出都严格按标准和相应科目纳入预算,细化预算编制,硬化预算约束。建立了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和项目库。进一步调整预算的编制、执行、监督工作程序,提前预算编制时间,减少预算追加,规范政府行为。
我市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从2001年开始,先后经过统发工资试点、建立工资保障机制、财税库行联网建设、逐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直至2005年11在市级部门全面推行等阶段。国库集中支付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高。
按照《政府采购法》规定,政府采购实行“公平、公正、公开”操作。完善政府采购制度,规范政府采购行为。按照“稳步发展,逐步规范”的原则,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;逐步完善并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工作程序,建立规范化、程序化的政府采购体系;建立政府采购统计分析制度,逐步实现政府采购网络化、信息化。截止年底,全市政府采购范围扩大到3大类30多个项目,“十五”期间累计完成采购资金额44.64亿元,资金节约率11.35%。
“十五”期间,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调整理财思路,坚持把服务大局作为财政工作的中心,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主题,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财政工作的动力,紧紧围绕市委、市政府“猛攻投入,强攻改革,扩大开放,优化环境”方略,遵循市场经济规律,积极有效地运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,发挥财政资金“四两拨千斤”作用,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,努力做大财政“蛋糕”。充分发挥财政政策、资金、服务等手段的作用,全过程参与市属企业、事业单位改革。积极支持包括外资、民资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发展,促进财政和经济良性互动发展。
为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,促进建立新的产权和经营机制,从2002年开始,进行市属企业改革改制,推动国有资本尽快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。在国有企业改制中,财政部门认真把好政策出台关、评估资产核准关、改制成本审核关;改革审计与资产评估委托方法,建立招投标机制;想方设法筹措改革成本。2001年至2005年,共完成了350家(不含商贸门店)市属企业深化改革任务,退出公有资本21.40亿元,分流人员101217人。一批市属大而盈、大而亏、大而难企业实行了国有资本整体退出,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。
为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、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,从2002年开始,我市按照“分类指导,因类施改”原则,稳步有序地推进各类事业单位改革。其中,行政管理型、生产经营型和技术与中介型事业单位已完成改革,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改革正抓紧实施之中。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,有利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执法行为,有助于规范和理清财政供养对象和范围,减轻地方财政负担。
改变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方法,变事后补助为事前引导,充分发挥财政资金“四两拨千斤”作用,同时,强调职能部门狠抓财政支持的项目源建设。针对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,及时研究制定了财政扶持民营企业政策,建立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;支持建立科技“孵化器”。对大企业、名牌产品等实行奖励扶持政策。认真落实减轻企业负担政策,市区全面取消物价调节基金征收。
对城建资金实行财政归口管理,建立了城建资金预决算制度。改革城建资金使用管理办法,全过程参与城建工程和维护项目公开招标;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监管。对征地拆迁、工程概算加强审核,节约了大量财政资金。从2001年-2005年,市级财政直接投入城建资金80.44亿元。另外,还对市与区城建和管养维护体制进行了调整,明确划分了市、区政府城建责权。
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,财政部门及时提出了城建资金实行“一个池子蓄水,一个笼头放水”的思路,实行城建资金集中封闭运行。在全省较早组建了规费征收处和基建投资评审中心,严把收支关口。2001年—2004年累计征收土地金及房地产规费达61亿元,实行集中征收的第一年就比上年翻了一番。对城建资金管理,从城建项目立项开始介入,严把计划制定关、概算审定关、招投标文书及合同关、决算审计关,四年市本级累计核减支出9.93亿元,核减率达22%。
“十五”期间,我市财政监督检查部门,紧紧围绕财政工作中心和经济建设中心开展工作,为维护财经法纪,提高财政管理水平,发挥了积极的作用。全市共对3000多个行政、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各类检查,查出各类违纪违规金额5.7亿元,处理追缴入库9300多万元,移送司法、纪检部门处理47人次,查处各类举报信件70多件。较好地完成各项监督检查任务。
坚持“摸清家底、规范管理、加强自律”宗旨,认真开展内部监督工作;以规范财政支出管理为目标,开展预算外资金和专项资金检查;以促进财政改革为中心,开展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调查;以规范财政收入管理为重点开展了非税收入征缴情况专项检查。
按照“内强素质、外塑形象”的要求,全系统积极开展学习型机关、服务型机关创建活动,不断提高干部素质,增强理财能力,收到明显效果。市局连续四年在市级机关综合考评中荣获先进单位,排名不断前移。各县(市)财政部门均在当地考核中名列前茅。